2025年6月27日,下午15:30,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的朱宗龙教授应黄辉教授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展“通过界面工程增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主题讲座,讲座在教一楼115举行。
朱宗龙,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7月份将荣升为讲席教授)。2006-2010 南京大学化学系学士。2010-2015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博士。2015-2017 美国华盛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2017 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2018-至今 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自 2018 年以来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 Nanotech.》、《Nat. Commun.》、《Chem. Soc. Rev.》、《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著名期刊已发表超过 110 篇 SCI 论文,被引用超过 1.3 万余次,H 因子高达 50。2021年入选“全球被引学者前2%”榜单,2022年当选交叉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曾获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奖(2022)、理学院青年研究奖(2022),并获评《Nanoscale》及《J. Mater. Chem. A》"新兴研究者"(2021-2022)。
随着对可持续太阳能解决方案的探索不断深入,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PSCs) 因其高功率转换效率而受到极大关注。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长期稳定性仍是PSCs 的软肋,这是实现其商业化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朱教授通过一系列界面调控策略来提高钙钛矿电池的稳定性。
之后朱教授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界面工程钝化表面缺陷来延缓衰减并充当抵御环境侵蚀的防护层。剖析了 PSC 不稳定性的根本原因,总结了界面改性技术的最新突破,并讨论新型材料(如低维钙钛矿)的应用。朱教授通过整合界面技术,阐明了增强 PSC 稳定性的前进道路,指出了提升钙钛矿光伏性能的潜力。最后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得到了现场师生的热烈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