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上午10:30,来自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王二刚教授应黄辉教授邀请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展了“Conjugated Polymers for Solar Energy Conversion”为题的主题讲座。
共轭材料,作为有机半导体具有多种优异特性,包括低成本溶液处理以及能通过分子设计来调控其光电子特性等。得益于轻质、器械柔韧性以及对于卷对卷制造工艺的兼容性,共轭材料在下一代新能源技术中格外具有吸引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益于非富勒烯受体的进步,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得到显著提升。由于可旋转的C-C单键,具有延伸共轭结构的二聚体会呈现出不同的分子构象。王二刚教授研究合成的二聚体以噻吩为连接基,经二维核磁和模拟分析,显示其构型为O-型,而非常见的S-型或U-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O-型构象可能是一种独特的“共轭液晶“机制控制,这种机制起源于二聚体中两个末端基团之间的强分子π-π相互作用。
会上王二刚教授介绍了二聚体分子构象调控以及共轭材料在光催化等方面的应用,王二刚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得到了现场师生的热烈响应。
王二刚,教授,博士生导师,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材料科学博士研究生院主管,瑞典瓦伦堡科学院会士(瓦伦堡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新型有机共轭材料及二维材料的开发,及该类材料在太阳能电池、有机发光二极管、光发射电化学电池、有机光电探测器等领域中的应用,致力于探索分子结构与器件性能间的构效关系,提出有机电子稳定性和器件加工方面问题的化学解决方案,并开发共材料的新应用。王教授在2003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师从曹镛院士。后于2008年赴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2012年被任命为该校助理教授,2016年提升为副教授2019年升为教授,2023获得最高职称正教授。2016-2017年获居里夫人学者基金资助赴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访问一年。2024年获得欧盟资助访问麻省理工学院。近年来共获得欧盟,瑞典科学基金委,瓦伦堡基金会等超过9000万瑞典克朗的研究基金。已发表论文200多篇,包括焦耳(Joule),J。Am.化学。Soc.,Angew,化学,能源与环境科学,进展Mater.,Adv.能源材料,Adv.功能。Mater.等刊物,被引用13000多次,h-因子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