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下午15:00,来自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朱宗龙教授应黄辉教授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展“半导体功能纤维与织物电子系统”主题讲座,讲座在雁栖湖校区学园二114举行。
王刚,东华大学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获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荣耀集团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入选中组部国家青年千人和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近5年,在Nat.Mater.、PNAS、Chem.Rev.、Nat.Commun,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建成首条半导体超结构纤维干米/分连续化制备平台线。担任国际先进纤维材料学会执行秘书长、Q1区期刊Advanced Fiber Materials执行编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牵头建成校企重大联合研发平台一“星空实验室”所开发的3类织物电子产品实现在主动健康、能源管网、科技奥运等领域应用。
讲座开始,王刚教授指出随着半导体聚合物的迅猛发展,催生出融合电子功能的纤维和纺织品,在脑机接口、健康监测、便携式计算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尤其在可穿戴与可植入领域备受关注。一个关键的科学挑战在于如何从高维半导体中制备一维纤维状半导体器件,同时保持原有的半导体特性。
然后,王刚教授讲解了他们团队对于以上挑战的解决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 提出了“微流体剪切场诱导半导体纤维形成”的新颖设计理念,通过精确的微流体控制来精细调节纺丝过程中的组分、界面和取向。
(2) 改进了光刻技术,将精确的图形转移到光纤表面,从而制备出高性能的电路,如纤维状二极管和晶体管。
(3) 开发了半导体纤维集成的“光刻-编织”和“拓扑-编织”策略,并实现了其在主动健康、西气东输管网监测、科技奥运关键装备等领域的应用。
最后,王刚教授的讲述引发了现场师生的深入思考、热烈交流与讨论,参会同学一致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