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建华教授“高分子化学与材料概述”讲座
2021年10月13日下午,董建华教授受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黄辉教授的邀请,于教1-114开展一场“高分子化学与材料概述”主题的讲座。
高分子化合物是大分子物质。高分子化合物作为材料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工农业生产、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国防工业的许多方面都是高分子材料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领域,并不断对高分子材料提出新需求。本报告概述了高分子基本知识、高分子化学与材料研究前沿方向等。董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高分子百年发展历程,在期间形成了4亿吨年产量的新材料,其中聚烯烃等通用高分子材料占据主导,但是性能仍有提升空间,而后提出新兴的光电、生物医用功能高分子前景广阔,且环境友好、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仍有待发展。讲座现场气氛良好,教授与学生交流讨论积极热烈。
董建华,男,1982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89获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之后,留校任教至1997。1998至2019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有机高分子领域项目管理工作(2019年6月退休)。1999年起任研究员,先后担任有机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科学、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等领域各类科学基金项目主任、科学处处长、二级研究员等。多次组织有机高分子领域学科发展与学科前沿战略研讨,重大研究课题立项与运行管理学术活动。主编三本学科前沿与进展及展望的专著;多次为相关专著撰写章节。
担任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第二十八届、第二十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曾长期担任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化学卷高分子领域编委会副主编,多次组织与撰写科学词典与学科战略报告。2007年至今Wiley出版公司国际学术专业期刊“先进技术高分子”“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s)2011年至今“英国皇家化学会高分子化学系列丛书”编委会成员,。担任国内学术期刊《高分子通报》、《材料研究学报》、《材料导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编委。
-
万青教授“神经形态器件及其类脑芯片的应用”专题报告
9月15日上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万青教授应材料学院黄辉教授邀请,在教一1−114室作了题为《神经形态器件及其类脑芯片的应用》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黄辉教授主持。
万青教授介绍了以从底层出发研制具有突触和神经元功能的新概念器件对于构建神经形态系统和研制真正意义上的“类脑芯片”的重大意义以及双电层晶体管在该领域的重要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万青教授介绍了他们研究组采用界面质子双电层调控手段研制超低压非晶氧化物双电层晶体管并探索其在神经形态电子学领域应用的相关工作。包括一系列基于氧化物双电层晶体管的人造突触和人造神经元器件,并实现了生物突触的短/长程记忆、尖峰时间依赖的可塑性(STDP)、高通滤波、多路脉冲信息整合调控和神经元算法等功能的仿生。报告最后,万青教授解答了部分老师和学生的提问并与在座的教师就神经元功能的新概念器件的研究最新进展及相关问题开展了座谈与讨论。
万青,男,1976年8月出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系,2004年在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获为电子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和访问科研工作,回国后曾在湖南大学、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和南京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氧化物半导体与新概念器件应用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和Appl. Phys. Letts.等著名杂志发表SCI论文180多篇,累计被SCI他引6000余次。个人先后荣获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个人排名第1)、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组部 “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等荣誉和奖励。
-
廖清教授“有机微纳激光与低维光子学材料”主题讲座
2021年6月9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廖清教授应邀来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展“有机微纳激光与低维光子学材料”主题讲座,讲座在第一教学楼214教室进行。
光子学是研究以光子作为信息和能量载体的科学,涉及光的产生、传输、探测、放大和显示等应用技术与器件。有机光子学材料因其在光学性能、柔性、加工成本等方而的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
廖清教授在讲座中条理清晰地向大家介绍了他所在团队近几年的成果,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微纳晶态材料与器件”,讲座内容分为有机微晶微腔中的激光和光子调控两方面,廖清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其团队在单线态激光材料、三线态辅助光子激光和激子极化基元激光方面的工作。最后从有机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应用领域、产业发展现状等方面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
黄辉教授团队参加中国化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
2021年4月19日-22日,中国化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黄辉教授团队一行三名学生(李子杰、魏亚男、陈皓)和两名博士后(张昕、温凯凯)在黄辉老师、史钦钦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届年会以“赋能化学 赋能未来”为主题,设立57个学术分会,8个专题论坛,交流论文近8500篇。年会期间共安排大会特邀报告4个,分会主题报告177个,分会邀请报告1477个、分会口头报告1874个,墙报展讲3924个。包括70余位两院院士在内的1万余位化学科技工作者和学生参加会议并进行交流。
6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构象锁概念的提出者和研究引领者黄辉教授应邀做了题为“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一些设计思想”的邀请报告。从构象锁概念的提出到其中蕴藏的科学,以及构象锁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黄辉教授向全体与会者呈现了一个精彩的科学之旅,与会者中产生了极大地反响。
会议中,史钦钦老师应邀做了精彩的口头报告,汇报了最新研究成果,主题包括C-S键的活化、C-S键的活化在有机半导体材料中的应用。史老师精彩的报告得到了与会者们的肯定与一致好评。
-
课题组成员参加202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
由中国化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联合主办,由海南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承办的“202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于2020年10月27-31日在美丽的椰城——海南省省会海口市召开。全国各地和海外的高分子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都踊跃地参加到中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界这一次盛会中。
课题组史钦钦老师在会上做了“共轭聚合物的室温金属偶联研究”口头报告,温凯凯博后的口头报告题目为”通过控制聚合准确调节聚合物纳米颗粒光热和光动力效应”,现场老师和同学们都对她们的工作很感兴趣,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秦琳青、魏亚男和陈皓同学在大会上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他们的工作,均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一致好评。
-
韩国光州科学技术院的Myung-Han Yoon教授进行学术访问
应黄辉教授之邀,韩国光州科学技术院的Myung-Han Yoon教授于2019年11月22日下午在雁栖湖校区教一楼213做关于有机电子器件方面的学术报告。
有机电子器件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已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Myung-Han Yoon教授对有机电子器件的研究背景做了简要介绍,阐述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针对PMMA以及PS等常见有机电解质在薄膜晶体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Myung-Han Yoon教授提出了以含硫聚合物做介电层的观点。含硫聚合物做介电层,表现出许多优异的特性,大大减小了器件的漏电流以及操作电压。同时由于S-S键的作用,使得器件还具备了自愈合的能力,极大的提高了薄膜晶体管的性能. 另一方面考虑到PEDOT:PSS优异的电学性能、环境稳定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的特点,Myung-Han Yoon教授将其应用到生物传感器当中。利用结晶性的PEDOT:PSS薄膜制备了具有对水稳定性的电化学晶体管,器件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拓展了该材料在生物传感其方面的应用。 最后,老师同学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观点,大家受益匪浅。报告在大家的热情参与中圆满结束。
-
北京交通大学张福俊教授进行学术访问
11月5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学张福俊教授应材料学院黄辉教授邀请来我校进行学术访问,并在学园2-318做了题为“有三元有机光伏及倍增型有机光电探测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参会同学与张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
张福俊教授一直从事无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光伏器件、有机光电探测器的研究,特别是较早开始了三元体系有机光伏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倍增型窄响应有机光电探测器。
-
课题组成员参加2019年全国高分子年会
2019年10月8日-10月12日课题组黄辉老师、史钦钦老师和课题组成员吕磊、温凯凯、杨皓杰和文轩参加了为期一周的高分子年会,黄辉老师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现场老师和同学展开了激烈讨论,并对课题组研究方向做出了规划!
会议简介: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系列报告会起始于1954年,两年一次的全国报告会已成为国内高分子科学界最为重要的学术会议,是中国高分子界的一次盛会。201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于2019年10月15-19日在西安举行,由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办、西北工业大学承办。本次会议将以高分子科技在新时代国民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切入点,集中展示我国高分子科学与材料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为从事该领域研究和开发工作的科技、教育、产业工作者和广大青年学子提供广阔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平台,以促进我国高分子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提升高分子相关学科交叉与前沿研究水平,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攻克核心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